為什麼愈來愈多朋友摒棄 Facebook 轉用 Instagram
較年輕的social media使用者原來渴望能夠無負擔地和朋友們小圈子裡私下聯繫。Facebook 的累贅難以滿足這需求,IG 簡潔的版面和私隱設定,以及其 story 功能在此方面略勝一籌。
這個跟 Facebook 之前的個人資料外泄醜聞沒大關係,畢竟 Instagram(IG) 也被 Facebook 收購了。跟同齡的朋友(80後)談到這個話題時,朋友提出了一些在用戶體驗方面的有趣觀點,特此一記。
Facebook 太多(黑)歷史,要捲土重來
不是說 Facebook 這公司的黑歷史,而是用戶本人的歷史。在 Facebook 剛推出,大家一窩蜂開戶、上載照片、加朋友時,誰會料到這 platform 能存在這麼久,還不斷添加途徑蒐集用戶資料呢(comment -> like -> reactions -> …)?即使你把之前放了在 Facebook 的生日日期拿掉,其他人只要在 Facebook search bar 打你的名字 + happy birthday,幾乎都可以找到你的生日。除此之外,你被別人上載的(糗)照片、和前度的黑歷史、或者有關你的糗事 tag 和 comments,要從 Facebook 翻出來太容易了。
除了貼文的黑歷史,還有雜亂的好友名單 — — 十多年前你加了的那一大堆小學/中學同學,到現在有多少個是還有聯絡的呢?更要命的是有一大堆仍興致勃勃地使用 Facebook (且政見不同)的長輩,見你發一個不順眼的政治貼文就發私訊來整治你。你真的想繼續與這個讀者群分享生活點滴嗎?
雖然你可以在 Facebook 建立許多 friend lists 並控制各人可以看到的內容,但這對不少人來說還是太傷神了,何不索性屏棄 Facebook,在 IG 開個新帳戶重新開始呢?
IG 劃清「外交」和「深交」的界線
汲取了使用Facebook的教訓後,據我觀察,使用 IG 的朋友都有很強的意識把「分享給大眾的內容」和「只限好友的 hearty talks 」分開 — —沒有把 IG 設定為私人帳戶的朋友,IG 通常都有主題,而發佈的貼文多滿有美感,這對外而言可能是用來 showcase 的攝影/美食 portfolio;向知己發佈訊息,則是透過只有 close friend 能夠看到的 stories。
有時候可能只是想發發牢騷,在 IG 發 stories 比在 Facebook 發 status 心理負擔較輕,因為 story 24 小時後就會從其他用戶的介面不留痕跡地消失了,沒有囤積黑歷史的負擔。
(Facebook 後來也有添加 story,但其設定非常擾人:用戶發 story 時會敲鑼打鼓般給他的 friends 發通知,好不張揚。而且,到現在 Facebook 還未完成開發 close friend 功能,吸引力不及 IG stories)
朋友就跟我說,她只看好友的 IG stories,而 IG 的 feed 則是她感興趣的話題。
對內:IG Stories 更容易吸引朋友留言/對話
IG stories 有兩處比 IG 貼文更吸引專注力的地方:(1)它在 news feed 的上方,看 feed 之前會先看見誰更新了stories,(2)不像靜態的貼文,播放 story 有時限,讀者很自然會較專心閱讀 story 中的內容。
比起 IG 貼文,IG stories 更能吸引讀者回覆——同樣是「歷史包袱」的問題,在貼文下發的 comment 會長留於公共空間,但在 stories 的回覆是私人訊息,就如同打開了話匣子,促進好友間的交流。在 Facebook,你也可以在看見朋友的貼文之後私訊之,但誰知道對方真的是想跟你聊天呢?在這個 virtual world,連私訊朋友,都怕自己太過一廂情願,變相逼對方跟你談話;IG story 某程度上移除了這心理障礙——貼在story分明是就是要「R 計傾」(打開話匣子)啦。
(說真的,是不是一廂情願,看對方回覆我的速度就知道了。所以要不是朋友提到,我根本沒想到這一點。哈哈。)
對外:IG hashtag 比 Facebook hashtags 更有效連結共同興趣的讀者群
很多時候,在你社交圈子裡的朋友,未必和你有共同興趣(如運動、音樂、明星、品酒等比較專門的話題)。當你有相關話題/創作想分享時,在 Facebook 即使發公開貼文再加 hashtags,要是朋友圈內沒有人讚好/分享,你的貼文還是很難觸及朋友圈外的讀者群。
IG 在這方面做得比 Facebook 好——加上了合適的 hashtag,無須朋友幫手推文,我的貼文在非 followers 的出現率可高達 60%,我也藉此知道並 follow 了許多志同道合的 IG users。
話說,其實誘發我認真研究 IG 的事件是:上星期我在 IG 上載了我彈琴 cover 一首我喜歡的歌手寫的歌,他因為一直有追蹤自己名字的 hashtag 所以看到我的 video,並給了我一個 💙(哇 >///< 不得了~),我這才發現原來 IG 大有用處(追星用!?😆),要好好經營。
小結
在這個人數據被到處販賣的年代,較年輕的社交媒體使用者原來渴望能夠無負擔地和朋友們小圈子裡私下聯繫。Facebook 基於歷史原因,操作相對累贅;IG 簡潔的版面和私隱設定,以及其 story 功能在此方面略勝一籌。
(當然,說到心理負擔,發訊不留痕的新型社交媒體就更受新一代歡迎了。不過我的朋友圈裡並沒有人使用,所以還是留待日後更熟悉其操作再寫吧。)
後按:有文友指出 Facebook 的私隱設定本來也如 IG 般簡潔,是因為後來被用戶批評私隱保護不足,才變得那麼累贅,我的說法是本末倒置了。我認為這是 Facebook 對自己的產品定位不清所致——當他們想吸引廣告商、想挽留年青人、同時又想討好老一輩時,就不得不增設大量私隱設定選項,結果煉成了這黑歷史大怪物 😈。